母校是青春的收藏家,学子是母校放飞的种子。11月6日下午,在2023年第一个落雪的冬日,仪表8001班毕业生杨溪林回到母校,党委副书记赵毅、人事处处长律德才、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彦超、校友办公室主任白丽冰与杨博士亲切座谈。
座谈会上,赵毅代表母校向优秀校友杨溪林回到母校表示热烈的欢迎,她表示,建校75年来,学校依托冶金行业培养了千余名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钢铁行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天看到杨溪林取得的卓越成就,为感到骄傲。学校非常重视校友工作,希望借助校友对学校的真挚情感,打造学校与校友共同发展的桥梁,更希望杨博士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助力学校科研、学科专业协同发展。
再次回到母校的杨溪林博士,怀着激动的心情介绍了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他追忆起当年的校园时光,感慨万千。杨溪林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考入学校的学子,1978年3月开学,就读于机械系仪表01班,1980年毕业,到今年离开母校已有43年。当年在学校的苦读,为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先后攻读了硕士学位(1983年)和博士学位(1993年)。他表示,自己学业和工作上取得的所有成绩,都离不开历届老师们的教导和指引,特别得益于母校优良校风学风的熏陶,尤其是班主任谭作信老师的教诲和栽培,给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道路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母校与恩师的哺育之情终生难忘,有机会愿为母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11月7日下午,在智慧东楼圆桌会议室,杨溪林博士应学校的邀请,做客辽宁科技学院“校友大讲堂”,做了一场题为《中控技术——钢铁行业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自主化路径》的校友报告会,学校各学院的专业教师代表5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律德才教授主持报告会,他代表全校师生对校友杨溪林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律德才向与会老师详细地介绍了杨溪林校友1980年毕业离校后又继续深造最终取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他希望与会教师能从杨溪林博士的报告会中得到更多启示,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对学科、专业发展进行深入思索。
杨溪林博士首先简要介绍了中控技术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制定的5s、5t发展战略。结合我国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阐述了中控技术钢铁行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自主化的思路。中控的绿色化主要涉及低碳冶金、节能减排、安全环保等领域。中控的自主化是指钢铁流程智能化、数字化产品的自主创新。“平台 app”架构是未来钢铁工业智能系统进化中最有希望的架构模式,应该引起行业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杨博士指出:时至今日,节能仍然是钢铁工业“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低碳冶金”将是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杨博士建议:学校应针对未来企业新的需求培养综合型人才,要发挥母校在钢铁领域多学科多专业拥有的师资、学术、教学积累优势。要打破传统思维,充分利用钢铁行业走向智能化的机遇,为钢铁行业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一专多能是指:毕业生首先要努力学好本专业,在精通的同时兼修钢铁行业相关专业知识。要学习冶金行业兄弟院校,积极开展横向实用装备技术的研发,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杨博士最后表示,在校领导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老师同学的勤奋努力下,母校一定能够赶上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机遇,把母校建设成钢铁行业的知名院校,为钢铁工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杨博士的讲座精彩纷呈,让与会老师开阔了视野,受益良多。
报告结束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彦超、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孙野对杨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报告内容专业、逻辑严谨,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让大家受益匪浅。纷纷表示,在推进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给予学生项目式的训练,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与会教师被杨溪林教授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深切真挚的母校情结深深折服,在报告现场同杨教授积极交流互动。同时,与会教师也希望学校今后有机会多举办这样高质量的报告会,努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及专业素质。
校友简介:
杨溪林校友1977年考入我校(原本溪钢铁学校)仪表01班,1980年毕业离校。先后取得东北大学工学硕士、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是冶金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教授(待遇)高级工程师。曾任国际自控联(ifac)冶金自动化技术委员会(mmm)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北京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
多年来,杨溪林博士一直从事冶金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研究、研究生培养、装备制造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先后在科研院所、科技类、装备、互联网企业等,从事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和经营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重大装备自动化项目设计和实施,获得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发表过数十篇科技论文,获得过多项国家专利。
作者:张士芳
编辑: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