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学院,坐落于辽宁省本溪新城,他的前身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成立于1907年的本溪县立师范传习所。1948年东北解放后,更名为本溪工科高级职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本溪钢铁学院。学校经过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本溪大学、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溪市师范学校等四校合并之后,2004年5月,辽宁科技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升至本科院校,至此站在了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行列。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走过73年峥嵘岁月,如今的辽宁科技学院成为了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明道明德、求真求实”的校训和“坚忍不拔、百炼成钢”的辽科精神,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技术大学,服务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2016年辽宁科技学院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试点院校、“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201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科学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全国首批试点院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首批试点院校,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校,辽宁省机器人产业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中,深挖地区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学校依托本溪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着力保护发掘东北抗联遗迹遗址,收集抗联人物事迹,积极开展东北抗联精神研究。
辽宁科技学院积极将东北抗联精神全面融入教学、科研、双创、文创、人才培养、学生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2013年起,学校把东北抗联精神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东北抗联陈列馆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同时,学校与本溪县委县政府签订抗联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在桓仁县开展抗联教学实习,在旅游、广告、环设等专业教学中推出相关实习产品。
辽宁科技学院在抗联精神融入教学、全员思政育人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先后成立“辽宁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辽宁省东北抗联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基地”,举办“东北抗联精神育人论坛”,建成“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打造抗战抗联音乐史诗《民族脊梁》等,深入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协同推进抗联精神育人工作,全力打造“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红色教育品牌,把抗联精神育人的触角有机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将以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红色基因有机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滋养心田、立德树人,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此次论坛主题是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深入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协同推进抗联精神育人工作,推动红色文旅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振兴发展。此次论坛为东北抗联精神研究者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研究者们分享了关于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会议有助于积极推动东北抗联精神的进一步挖掘,助力提升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已成为面向校内师生和国内外受众理想信念教育的宣传阵地、立德树人的第二课堂、实践和创新的展示基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2017年12月辽宁科技学院创演了辽宁本溪地区抗战抗联大型音乐史诗《民族脊梁》舞台剧。演出以“民族脊梁”为主线,用义勇军魂、气贯长虹、艰苦岁月、继往开来四个乐章演绎本溪地区抗战抗联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的民族精神,鼓舞焕发新时代人们共筑中国梦的信念信心。《民族脊梁》剧本均为本溪地区历史事件及原型创作,将国歌歌词原创素材地、东北抗联主要游击根据地、杨靖宇将军谱写的歌曲等史实和历史题材,200余名演职人员通过编乐(曲)配器及生动的演绎展示出发生在辽宁本溪地区抗战抗联的恢宏历史画卷。
辽宁科技学院将以更大的视野和新的视角进一步思考和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主要内涵,在红色育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传承精神中落实立德树人,努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校抗联教育品牌,将秉承红色育人精神,讲好党的故事,讲好东北抗联的故事,使红色基因渗进青年血液之内,浸入青年心扉之中,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