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名
注:2018年9月1日起,学校启用集郭沫若先生书法作品的“辽宁科技学院”标准字。
二、校训
校训释义:
明道,子曰:“吾道一而贯之”。《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发展变化所遵循的最基本规律,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念。“明道”寓意辽宁科技学院是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最高宗旨,遵循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规律,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举办高等教育,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明德,《论语》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德”是“道”的显现,“明德”,使人的美德遵从“道”的本然规律得以彰显,旨在强调大学教育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寓意辽宁科技学院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对广大师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光大传统美德。广大师生员工知荣明耻,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求新,《礼记·大学》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系辞》语:“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意为天天更新、日日进步、弃旧图新、追求新高,道和德的境界会不断地开悟、通达于光明。寓意辽宁科技学院在开拓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通过加强对师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举办应用型教育、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日益进取、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求实,《论语·为政》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悦《申鉴俗嫌》语:“名必有实,事必有功”。意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依实况,学有实获,学有实效,学有实用,踏实前行。寓意辽宁科技学院在办学上紧贴社会需求,办出专业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求业绩、求学问、求精进、求发展的大学精神。
“明道明德、求新求实”的校训独立成章,同时又相互依存、浑然一体,涵盖了品格修养、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符合辽宁科技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对师生都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起到塑造学校精神、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员工奋进的作用。
三、学校精神
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出自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オ,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百炼成钢:比喻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变得非常坚强。出自汉・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
70年来,辽宁科技学院几移其址、几易其名,经历了多次的分分合合,始终不变的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冶金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70年办学历程中,辽科人铸就了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学校精神。她告诉我们做人要像钢铁一样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做事要像钢铁一样坚韧不拔、百炼成钢。
学校始终秉承着“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学校精神,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团结一致,抢抓机遇,直面挑战,跨越了一座座高山,攻克了一道道难关,重大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重大成果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升,不断谱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始终秉承着“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学校精神,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作风过硬、严谨认真、知行合一的精神,塑造了勤奋朴实、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形成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应用型人才特色,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70年来,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栉风沐雨,厚积薄发,励精图治,涵英哺华,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学校精神已经成为学校事业发展和全校师生成长成才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四、校徽
校徽释义:
1.校徽设计的外观整体轮廓为“外圆内合”,彰显中国传统的文化要素与内涵精神。外圆为学校的中英文名称。“1948”为学校的建校年份。
2.主体图形由相互交融的原子符号形成“人”字,充分体现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宗旨。
3.“原子符号”代表自然科学,“人”代表人文社会科学,二者的相互融和是“严谨”与“规范”的双重体,体现学校兼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4.本设计以蓝色、灰色和黑色为主色调,蓝色象征学校充满青春活力、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灰色是理性的象征,理论指导实践,黑、灰色为钢铁的颜色,三者结合突出科技的象征意蕴,切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
5.几个相对独立的图形和颜色的和谐统一,暗含了我校多校合一,需要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共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学校科技、人文、和谐、个性的办学理念。
6.图案简洁明快,符合国际设计潮流,体现我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思想。
注:辽宁科技学院校徽由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副教授、广告与综合媒介工作室主任、中国青年设计联盟秘书长赵璐设计。
五、校歌